个人资料

apollolx

自述:非法传销的反对者;拿牌直销的修正者;中西文化的调和者;养生保健的融通者;天下文章的拿来者;微言大义的思考者;自强不息的实践者;万柜联盟的探索者。 

文章数量:2242

点击人次:8372838

博文分类
搜索
【转载】 存想、内视、观想与意守

国学经典——潘启明先生专辑

 

  人做事情,需要集中注意力,需要专注,需要聚精会神。

  高度专注一件事,就会发生奇迹。东汉王充在《论衡·订鬼篇》说,“夫精念存想,或泄于目,或泄于口,或泄于耳。泄于目,目见其形;泄于耳,耳闻其声;泄于口,口言其事。”

  他的意思是说,专心想念事物,其结果可能表现在视觉上,也可能表现在说话上,也可能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。表现在视觉上的,就好像看见鬼的形状;表现在听觉上,就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;表现在嘴上,就会说出鬼的事情。

鬼并非超自然的东西。从文字学的角度讲,鬼者,归也。用现代的语言讲,鬼谐音归,它的本质,就是有形的物体,归于看不见的信息。所以鬼即我们讲的信息。带鬼字偏旁的字,也都和信息有关,比如魂魄。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,魂表现为飘浮不定、把握不定的信息;魄则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可以观察到的信息。《周易参同契》讲修炼过程的时候,认为魂是尚未认识的人体信息,魄是已经认识了的人体信息。

自闭症、抑郁症、癔病、精神病,很多都和过度的专注有关。它的产生,不一定是自己造成的。孕妇在妊娠期的抑郁,可能造成子女的自闭等精神疾病。

  我们也可以运用专注和聚精会神的这一特点,进行养生。

 

☆ ☆ ☆

  运用想象,聚精会神进行养生,可以分为存想、内视、观想与意守几类。

  存想是意守想像中事物的心理操作活动。

  存想,又称存思、存神、存念。即内聚精神,不使外游。

  存想可以与体内的内景相结合,也可以和大自然的外景相结合。

  存想的对象大都是练功者所熟悉的情景、事物,或者是所崇敬的偶像。由于摆脱了实有事物的束缚,存想的对象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,例如神话传说中的人物、景物。凡可以想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存想的对象。例如《诸病源候论》所载的医家气功,介绍了存想五脏光色以治病的技巧;藏密气功中有观想上师、观想曼陀罗等修法。

  想象体内的脏腑经络,我们又叫内视。《天隐子》云:“存谓存我之神,想谓想我之身。”属于这一类。

  想象体外的天地自然景色,观日月星辰,云霞飘渺之象,山川景色,海阔天空之象等等。我们管这一类存想叫观想。

  存想不管内视还是观想,都需要意守。没有意守,就没有专注,就没有聚精会神,也就达不到存想的功效了。

存想

  存想,是中国道家修士的一种养生方术,是用一种想象的方法,以集中意念,而达到治疗的功效。

  存想,为修身养性方法,亦为一种治病之法。起源很早,在春秋时期,已经形成,并且加以应用,以后又有发展,记载亦多。

  秦汉以后到魏、晋之间,讲究道家方术的,大都以“存想”为主。道家古老的丹经,如《黄庭内外景经》等。便是以“存想”“存神”的方法为中心。汉代的张道陵(天师道的创始者)、北魏的寇谦之(另一天师道的重要人物)、南朝著名的仙家陶弘景,和他所著的《真诰》,也都是以“存想”、“存神”的方法为主干。另如佛家密宗的“观想”,以及其他各个宗教的祈祷、礼拜,也都是以“存想”做为修道的方法。

《诸病源候论》的存想

  《诸病源候论》又每每简称一个“存”字,一个“想”字,一个“思”字,一个“念”字,或一个“看” 字,即心眼观气,而含义是相同的。

  《诸病源候论》所论,大都可以从此了解其渊源,而具体应用则有存神,如存念青龙、白虎神,如(111)(112)条。存念四海神,如(121) 条。存雷电,如(64)条。存日月星辰,如(184)条。存视五脏,有存五脏形色,内视丹田,如(63),(122)条;存心为炎火如斗,如(123) 条;存心气正赤通天地,如(243)条,存五脏五色光,如(172)条. 而更多的是存想行气,如(1)(3)(13)(34)(90)(221)(222)条等等,涉及的方法较多,但多是法有所本,亦易于理解。

☆ ☆ ☆

  “存想”的方法虽然太为古老,但是西方流行的神秘学,却与“存想”的精义息息相通。西方的神秘学派,号称渊源于大西洋和埃及的上古文化。东方中国道家的“存想”和“存神”,自始即认为渊源于远古的神仙所传。穷源溯本;此二者之间的踪迹;似乎都是同一来源。由于这是属于学术的“考古”问题,故在此不能详论。至于谈谈“存想”的用心方法,对于静坐与修道的关系,也似乎陈义太高,不容易为现代一般流行的急功好利等学道者所接受,所以也暂且不谈。而论及“存神”的作用,更具有原始浓厚的宗教精神,它的学理与神秘学一样,富于多方面而且有极高深的奥义,际此宗教精神趋于没落的时代,所以也暂时不谈。况且“存想”和“存神”的方法,最为精密而有系统的,莫过于“密宗”,留在讨论“密宗”的修法时,再加参考。

☆ ☆ ☆

精思

  “精思”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。但严格说来,“精思”与“存想”“存神”,有迥然不同之处。“存想”,是属于锻炼精神的法门。“精思”,是属于运用“思维”而达到最高“智慧”成就的状态。所谓“精思入神”的观念,与《易经·系辞》所谓“精义入神”的道理,完全相同。南朝到隋、唐以后,佛家有了禅宗的创建,而禅宗到了宋、元以后,又有“参禅’与“参话头’等方法,强调一点说,也便是“精思入神”的另一途径而已。后来宋儒理学家程明道的诗说:“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风云变态中。”也是由“精思入神”的观念,变为理学家幻想境界的夸大词。

☆ ☆ ☆

内视

  内视,亦称内观、定观、或存视、返观、返照等,内视作为断绝外缘,又称收视,是息念绝思,神定入静。总之,内视,存想思念,既以护身成道,亦以祛邪治病。《千金要方》引《道林养性》云:“常当习黄帝内视法,存想思念,令见五脏如悬磬,五色了了分明,勿辍也。仍可每旦初起,面向午,展两手于膝上,心眼观气,上入顶,下达涌泉,旦旦如此,名曰迎气”。

  存想,在《天隐子》五渐门中专立一门,文云:“存,谓存我之神;想,谓想我之身。闭目即见自已之目,收心即见自己之心。心与目皆不离我身,不伤我神,则存想之渐也。凡人目终日视他人,故心亦逐外走;终日接他事,故目亦逐外瞻。营营浮光,未尝复照,奈何不病且夭耶?医是以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:诚性存存,众妙之门。此存想之渐,学道之功半矣”。这种存想,是“收心复性”的,主要精神在于修身养性。

  存想具体内容,《太清导引养生经·王子乔八神导引法》即记载存想神脏,如云:“喉咙如白银环,一十二重,系膺,下去得肺。肺色白泽,前两叶高,后两叶卑,心系其下。心上大下锐,大率赤如莲花未开,倒悬著肺下也。肝系其下,色正青,如凫翁头也。六叶抱胃,前两叶高,后四叶卑。胆系其下,如绿绨囊。脾在中央,亦抱胃。正黄如金,铄铄然也。肾如两伏鼠,夹脊直脐肘而居,欲得其居高也。其色正黑,肥肪络之,白黑照然。胃如素囊,念其屈折右曲,无污秽之患。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,肾藏精,此名曰神舍。神舍修则百脉调,邪病无所居矣。小肠者,长九尺、法九州也”。以此谓之“八神”。

  《老君存思图》又加以申述,认为“凡存思之时,皆闭目内视,人体多神、必以五脏为主。……脏者何也?藏也,潜神隐智,不炫耀也。智显欲动,动欲日耀。耀之则败,隐之则成;光而不耀,智静神凝,除欲中净,如玉山内明。得斯时理,久视长生也”。

  第一见肺红白色,七叶,四长三短,接喉咙下。第二见心如芙蕖(荷花)未开,又似悬赤油囊,长三寸,在前第三见肝苍紫色,五叶三长二短,九寸,在心卜。第四见肾苍色,如覆双漆杯,长五寸,侠胁两膂着脊。第五见脾黄苍色,长一尺二寸,中有一尺曲搨太仓胃上。其余尚有存五色园光,存云气兵马等。

☆ ☆ ☆

观想

  其它如《存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》、《存思三洞法》、《老君存思图》等等,是为道教之法,希望“神仙与我为俦,园光如日,有炎如烟,周绕我体,如同金刚”;同时还能“逆知吉凶,以善消恶”(《老君存思图》)。不过,《太清调气经》告诫说:“夫如存想者,为有苦处或时用之,无病不合偏有思念。故《黄庭经》云:‘物物不干泰而平夕,谓无想念耳”。

  《登真隐诀》引《紫庭炎光经·内视中方》云:“常欲闭目而卧,安身微气,使如卧状,令旁人不觉也。乃内视远听四方,令我耳目注万里之外,久行之,亦自见万里之外事。精心为之,乃见万里外事也。又耳中亦恒闻金玉丝竹之音,此妙法也”。其余尚有存想日月、服日月光芒,存青、白、赤制气等。

☆ ☆ ☆

意守

  顾名思义,意守就是意念守住,也即专注。我们即可以专注真实的事物,也可以想象出来的图像和事件。

  通常我们把意守专用于对象是实有的这一类意守。而把意念专注于想象出来的图像和事件叫存想。

  存想与意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。其区别在于观想的对象与意守的对象有质的不同,存想的对象是想象的,而意守的对象是实有的;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意识的指向性操作活动,但存想是想象加指向,意守仅仅是指向。

  存想的目的与意守相同,即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,但存想更强调后者。由于不受实有事物的局限,存想对象的设计和选择能够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诱导特定感受的需要,从而增进了诱导感受的针对性,也提高了诱导的强度。存想影响和调节心身的作用从机理上与意守相似,但由于诱导感受的能力有所加强,存想的这些作用要大于意守。此外,当存想的对象是存想者所崇敬的事物时,存想者对于该事物的影响更处于不加分析判断、完全接受的心理状态,这又会大大加速诱导感觉的过程,加深诱导感觉的强度,从而更快地进入气功境界。

  另应注意,意守与存想均需要强调具象思维的运用,意守和存想的对象必须是物象。

☆ ☆ ☆

东汉王充

《论衡·订鬼篇》原文

  凡天地之间,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致之何由?由于疾病。人病则忧惧,忧惧见鬼出。凡人不病则不畏惧。故得病寝衽,畏惧鬼至。畏惧则存想,存想则目虚见。

  何以效之?传曰:“伯乐学相马,顾玩所见,无非马者。宋之庖丁学解牛,三年不见生牛,所见皆死牛也。”二者用精至矣!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人病见鬼,犹伯乐之见马,庖丁之见牛也。伯乐、庖丁所见非马与牛,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。

  病者困剧,身体痛,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,若见鬼把椎锁绳,立守其旁。病痛恐惧,妄见之也。初疾畏惊,见鬼之来;疾困恐死,见鬼之怒;身自疾痛,见鬼之击:皆存想虚致,未必有其实也。

  夫精念存想,或泄于目,或泄于口,或泄于耳。泄于目,目见其形;泄于耳,耳闻其声;泄于口,口言其事。昼日则鬼见,暮卧则梦闻。独卧空室之中,若有所畏惧,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。觉见卧闻,俱用精神;畏惧存想,同一实也。

(东汉王充(27-97年)所作,
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(86年),
可见于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册)

《论衡·订鬼篇》译文

  凡天地之间,出现鬼,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,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。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?是由于疾病(的折磨)。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,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。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。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,就害怕有鬼到来。一害怕就会老是想,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,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。

  用什么来验证呢?古书上说:“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,看到的东西,没有不是马的。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,三年之内没有见过活牛,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。”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。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,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,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。人病了看见鬼,如同伯乐看见马,庖丁看见牛一样。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,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。

 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,身体疼痛,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,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、锁链、绳索,站着守在他的身旁。(这是因为)病人身体疼痛,心里害怕,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。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,(就好像)看见鬼来了;病重一些就怕死,好象看见鬼在发怒;身上因病感到疼痛,(就好像)看见鬼在打: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,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,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。

  专心想念事物(的结果),有的表现在视觉上,有的表现在说话上,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。表现在视觉上的,(好像)看见鬼的形状;表现在听觉上,(好像)听到了鬼的声音;表现在嘴上,(就会)说出鬼的事情。(因此)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,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。独自睡在空房之中,如果感到有些害怕,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!睡醒见到鬼形,躺下听到鬼声,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;害怕和想象,都出于同样的情况。

 

 

 《国学经典——潘启明专辑》子目录

返回阿波罗飞雁博客首页

«上一篇:《美容---美发---皮肤养生学》子目录   下一篇:《国学经典——修真秘要》子目录»

评论(0) 点击次数(5389)
评论(共0条评论)
用户名: 密码: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