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资料

圣博士

各位同仁和朋友: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:sumbershire1,分享美丽与健康!  

文章数量:695

点击人次:2305974

博文分类
搜索
【原创】 我的饮食养生观:饮食有节

健康讲坛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饮食有节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《管子》亦说:饮食不节……则身体利而寿命益;饮食不节……则形累而寿命损。《千金要方》里亦云:饮食过多则聚积,渴饮过多则成痰。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。相反,若不重视饮食有节,想怎么吃就怎么吃,想什么时候喝,就什么时候喝,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危害。

所谓饮食有节,是指饮食要有节制,不能随心所欲,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。具体地说,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。

一.饮食要适量

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,也不要太少,要恰到好处,饥饱适中。人体对饮食的消化、吸收、输布、贮存,主要靠脾胃来完成,若饮食过度,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,就会产生许多疾病。南北朝时道家著名人物、医药学家陶陶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:何必餐霞服大药,妄意延年等龟鹤。但于饮食嗜欲中,去其甚者将安乐。”“餐霞服大药,是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常用的两种方法,陶陶居这首诗歌劝告世人:何必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药,还想靠那些东西益寿延年,寿比龟鹤。只要在饮食嗜好中,改掉那些最突出的毛病,就会给你带来安乐。那么,哪些是饮食嗜欲中的甚者呢?饮食过饱就是一甚。

饮食过量,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,势必加重胃肠负担,使食物滞留于肠胃,不能及时消化,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,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。其实,对于这一点,古人早有认识。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《博物志》说:所食逾多,心逾塞,年逾损焉。《东谷赘言》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:多食之人有五患,一者大便数,二者小便数,三者扰睡眠,四者身重不堪修养,五者多患食不消化。

过饱不利于健康,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。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,结果强迫自己挨饿,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,反而虚弱不堪。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,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。凡食之道,无饥无饱----是之谓五脏之葆。这无饥无饱,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。只有这样,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。

二.饮食应定时

不时,不食,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,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,就不吃东西,这是正确的。一日三餐,食之有时,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,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。好吃零食的人,到了该吃饭的时候,常会没有饥饿感,勉强塞进些食品,也不觉有何滋味,而且难以消化。对饮食宜定时这一点,《尚书》早就指出了食哉惟时,意思是,人们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。这样才可以保证消化、吸收正常地进行,脾胃活动时能够协调配合、有张有弛。中医学认为,一日之中,机体阴阳有盛衰之变,白天阳旺,活动量大,故食量可稍多;而夜暮阳衰阴盛,即待寝息,以少食为宜。因此古人有早餐好,午餐饱,晚餐少的名训。清代马齐《陆地仙经》中提到:早饭淡而早,午饭厚而饱,晚饭须要少,若能常如此,无病直到老。按现代营养学的要求,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应该是343,即如果一天吃1斤粮食的话,早晚餐各吃3两,中午吃4两,这样比较合适。有人观察,每天早餐进食2000千卡的热量,对体重并无明显的影响,而把这么多热量放在晚餐,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。这说明,对于体重的影响,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还重要

我们强调按时进食,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,即想吃时就吃一点,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。像加夜班的人,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,希望赶快睡上一个好觉;心情不好的人,在吃饭时间往往没有食欲;午睡过久的人,常常在晚餐时间不想吃东西;正全神贯注、忙于工作或比赛的人,自然不想停下来吃东西。对于他们来说,等有了食欲时再吃会更好一点。对于这一点,中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:不渴强饮则胃胀,不饥强食则脾劳。意思是,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,会使胃部胀满,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,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,使脾胃功能受损。以上说明,按需进食,是适应生理,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。但它不是绝对地随心所欲,零食不离口;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,而是于外适应变化的环境,于内适应变化的需要,使饮食活动更符合内在规律。

总之,按需进食与一日三餐、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是相辅相成,互为补充的。它们可以适合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饮食需要,目的都是让人们的饮食活动变得更科学、对健康更有益。

«上一篇:我的饮食养生观:吃的卫生   下一篇:我的饮食养生观:烹调有方»

评论(0) 点击次数(2498)
评论(共0条评论)